乔治-奥古斯都-哥廷根大学(德文:Georg-August-University of Göttingen,拉丁文:Universitas Regiæ Georgiæ Augustæ),简称哥廷根大学,因德国汉诺威公爵兼英国国王格奥尔格二世创建而得名。哥廷根大学坐落于德国西北部的下萨克森州南部哥廷根市。作为一所世界一流综合研究型大学,也是科英布拉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该集团由英国剑桥,牛津以及瑞士日内瓦大学等全球顶级学府组成) 。哥廷根大学始建于1734年,并且于1737年向公众开放。同德国的其他古老大学相似,哥廷根大学属于古老传统的大学城,是“没有校门和围墙的大学”。
哥廷根大学的校友遍布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政要界。其中在自然科学领域不乏海森堡,普朗克,费米,玻尔,泡利等对人类现代自然科学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在人文领域哥廷根大学也有着格林兄弟,海涅,叔本华,歌德,J.P.摩根,季羡林等一众杰出校友;在政要界有着克莱门斯·梅特涅,奥托·冯·俾斯麦,里夏德·冯·魏茨泽克,格哈特·施罗德等总理或宰相。
2012年10月12日,德国15所大学宣布成立U15大学联盟,哥廷根大学也是其中的一员。U15大学联盟成员是:哥廷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图宾根大学、弗莱堡大学、波恩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汉堡大学、莱比锡大学、美因茨大学、明斯特大学、维尔茨堡大学。
哥廷根大学是由德意志汉诺威王国国君、同时又当上了英国国王的乔治二世于1737年创建的,全称为"乔治-奥古斯特-哥廷根大学"。19世纪中期以前,该校便涌现出一批饮誉世界的著名学者。自19世纪中期以来,它一直是德意志三大研究型大学之一(注:19世纪中期至1933年,德意志三大研究型大学为柏林大学、慕尼黑 大学与哥廷根大学。),20世纪前期,曾创造过人类教育与科学发展史上"辉煌的哥廷根时代",现今仍为世界八大名校之一
哥廷根大学原本是汉诺威王国大学,但1866年的普奥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告终后, 根据同年8月23日普、奥签署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世界,曾协助奥地利作战的汉诺威王国,则被强行并入"北德联盟"的领导国--普鲁士,成为这个德意志最大邦国中的一个行省,哥廷根大学也自然被划归普鲁士文化教育部管辖。对于这场 吞并,哥廷根大学的大多数教授都持反对意见;但对这所大学后来的发展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统一的德意志帝国(1871-1918)的建立。随着柏林从普鲁士邦国首都一跃而成为整个 德意志帝国首都,将柏林大学扩建成新帝国教育与科学中心的计划开始启动,此举持续 性地改变了普鲁士,以至整个德意志帝国的大学体制及其结构,也使哥廷根大学传统的 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本文将围绕哥廷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教授集团的发展 来展开研究,并就它最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作出教育与科学发展史上的说明。